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年鉴  /  内蒙古年鉴  /  2003卷  /  科教卫外体

2003卷

  • 呼伦贝尔学院
  • 【领导名录】

    党委书记:留  锁(蒙古族)

      长:王 

    党委副书记:李雅梅(女)

    副院长:董一琳

    朱玉东

      宝(蒙古族)

    党委委员:常  海(蒙古族)

     

    【概况】

    呼伦贝尔学院是呼伦贝尔市唯一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位于呼伦贝尔市海拉市区学府路83号。隶属于自治区教育厅。

    学院的前身始建于70年代末。1993年,由海拉尔师专、呼盟教育学院、呼伦贝尔管理干部学院、内蒙古电大呼盟分校合并,成立呼伦贝尔大学。1997年,经原国家教委“教计字[1997]5号”文件批准更名为呼伦贝尔学院。2000年,海拉尔蒙古族师范学校、呼盟商业学校、呼盟城建积工中专相继并入。

    学院占地面积1 500余亩,建筑面积19.6万平方米,拥有现代化的计算机中心、电化教育中心、电子实验室、生物实验室、化学实验室、会计模拟实验室、心理实验室、数字化多媒体教室、语音室等。固定资产总值1.78亿元,其中教学仪器学值2 569万元。有中外文图书52万册,光盘期刊11 000张,配备了功能齐全的图书检索和电子阅览室。有1 166台微机,其中800台微机接入互联网,为教学和管理服务的校园网早已建成使用。

    学院设有中文系、数学系、生物系、音乐系、美术系、外语系、体育系、蒙文系、旅游与地理系、行管法律系、教育系、政史系、计算机系、物理系、马列教研部、小学教育分院、继续教育分院、经济贸易分院、建筑工程分院、电大分校共20个系部、分院和一所附属中学。

    现有教职工717人,其中专职教师480人,占教工总数的67%。具有高级职称的150人,其中教授19人,副高级职称教师131人,聘有客座教授30人。在教师人。在教师中有博、硕士学位的31人,在读博士、硕士209人,高学历比达50%。25人被国家自治区命名为优秀教师,12人先后获得曾宪梓教育奖励基金。

    学院学科门类比较齐全,涵盖文学、理学、工学、法学、经济学、历史学、教育学、管理学八个学科门类。突出办学特色,把俄语、三少民族研究、民族音乐、旅游、生物科学作为重点建设的学科专业。设有19个师范类专业和28个非师范类及高等职业教育专业,部分专业采用蒙、汉两种语言受理。理有全日制在校生7 000余人。学院生活设施完备,文体娱乐设施齐全。学生宿舍实行公寓化管理,每个宿舍均有201卡电话。建有现代化的体育馆、游泳馆、运动场、篮球场、滑冰场等文体活动场馆。校园整体规划和建设充分体现了人文特色和现代化环保理念,既有现代大学的特点,又展示出北疆草原的地方风情。2001年被评为市级“花园式单位”,2002年被评为自治区级“校园规划绿化选进单位”。

     

    【升本工作】

    2002年是学院晋升本科院校的关键年。自1999年新班子组建以来,面对机遇与挑战,科学决策,明确提出“二次创业”的奋斗目标,即:“硬件达标、软件创优、提升办学层次、实现专升本”。以此为标志,学院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以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形式引资、融资,加大基础设设施建设力度,使教学、科研、师资队伍等各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整体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达到本科院校的标准。2002年1月。学院提出“举全校之力、以申奥精神申办本科”的口号,专门成立“呼伦贝尔学院晋升本科院校工作领导小组”,全面推进升本工作。在呼伦贝尔市和自治区两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顺利通过自治区政府专家和教育部专家组的评估,2003年将进入本科院校的行列。首批升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生物学、蒙古语言文学、美术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8个专业2003年将正式开始招生。

     

    【办学定位】

    根据学院的发展,紧密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重新调整办学思路,进一步明确了办学定位,即:立足现有学科基础,面向呼伦贝尔市以及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创造条件逐步建设和发展当地经济建设急需的文、理、工、农、经、管等学科专业,把学院建成一所区内有地位、国内有影响、民族特色、地区特色鲜明的综合性本科院校。

     

    【教学改革】

    为适应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从办学理念、课程结构、教学内容与方法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在人才培养标准方面,提出“一实、两高、三强”人才培养标准,一实是专业基础扎实,两高是外语水平和计算机水平高,三强是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专业技能强。专业基础方面,进行“大平台、小专业”教改实验,本着“宽口径、厚基础”原则制定教学计划。在两高方面,加大计算机和外语教学时数和教学内容,并制定最低达标标准。三强方面,把学生技能训练正式列入各专业教学计划,分为公共技能和专业技能,每项技能制定教学大纲和考核标准,实行学生技能达标制度和学生特长培养工程,办出专科教育的特点。构建以学分制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制定《学生个性特长奖励条例》,同时实施主辅修制和弹性学制,为培养复合型人才提供制度保证;全面修订各专业教学计划,本着加强基础、文理渗透、强化技能的原则,优化课程体系;为使学生德才兼备,规定思想品德和劳动学分,不达标者不予毕业;建立物理、生物、化学、计算机等开放实验室;延长了图书馆开馆时间,每周达105小时;为使毕业生能够迅速适应工作需要,做到一专多能,严格按各专业的普通技能和专业技能训练大纲和考核标准,实行技能过关制;坚持每周对学生进行一次素质教育讲座的基础上,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课内外有机结合的做法,对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效果明显;建立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教师学进行督导评估。聘请了学生信息员对教师教学质量及时进行反馈,教师和学生的评教工作每学期进行一次,有力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科研工作】

    2002年是学院由教学为中心向以教学、科研并重转移的头一年。制定出台《重点科研课题立项管理暂行办法》和《科研成果奖励条例》等一系列政策,科研工作打开了新的局面。科研立项实现历史性突破。争取到3个国家级科研课题立项,5个省部级科研课题立项。组织开展十余次高层次、有影响的学术交流活动。北京大学的王恩涌教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孙永胜教授、内师大能乃扎布教授等相继来学院讲学和交流。高教研究室编辑的高教研究内部刊物《高教论坛》正式创刊。

     

    【国际交流与合作】

    2002年1月,学院已获得聘请外籍教师和招收外国留学生的资格。4月,蒙古国东方省师范学院院长却吉尼玛应邀率团来学院访问,双方就互派教师、互派学生进行中短期培训,进行教材、图书资料交流签署了协议。5月,与俄罗斯布里亚特共和国社会科学院建立联系,签订了蒙古学、藏佛学研究、三少民族研究及开展学术交流的协议。7月,由学院牵头组织,清华大学、呼伦贝尔学院代表团赴俄部分高校进行考察,进一步探索对外联合办学途径,并达成联合开展教育文化交流意向。同月选派俄语专业21名学生赴俄赤塔农业经济大学进行语言实践,同时接收25名俄方学生来学院学习。11月,正式与俄罗斯布里亚特国立大学签订了联合培养俄罗斯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协议书。是年共聘请6名俄语外教、2名英语外教。

     

    【师资队伍建设】

    学院始终坚持立足自向培养与外聘相结合优化师资队伍。2002年,出台《关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的若干规定》和《关于对教授、博士、硕士及拔尖人才实行院内津贴的暂行规定》,鼓励和奖励教师提高学历、学位层次。明确规定:院内教师获硕士学位补贴3万元,获博士学位补贴10万元;院外引进的硕士补贴5万元,院外引进的博士补贴10万元;引进的学科带头人年薪10万元,院聘教授年薪5万元。2002年有1名获博士学位,21名获硕士学位;评聘教授5名,副教授13名。通过《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公开向全国招聘教授,有10名教授受聘,走上教学一线任教。是年用于师资队伍建设的资金达300余万元。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投入,师资队伍结构得到优化,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显著提高。

     

    【学生工作】

    深化院系两级管理改革,下放学生管理工作权限,实现了学生工作重心的转移。继续深化有学院特色的学生教育与管理的改革,包括劳动实践周、奖学金评定、季托培养制度、特长学分等。全面开展“一帮一”助学活动,共有198名教职工与贫困学生结成对子。进一步完善了学生管理规章制度,强化学生的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加强队伍建设,强化全员育人意识。重新调整学生工作领导小组,使之更加有效地协院院长管理学生工作;各系、分院、分校增设学生工作办公室;成立网络信息化领导小组,学生心理健康领导小组。按1∶150的比例配备学生辅导员,建立起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学生工作队伍;强化对学生违纪和不文明现象的检查工作,在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的基础上,形成全员育人的良好环境。是年春、秋两季分别招全日制学生314人和2 233人,是历年来招生人数最多的一年。6月份举办首届毕业生供需洽谈会,绝大多数毕业生通过定向分配、自主择业、推荐就业等方式都已实现一次性就业。2002年荣获自治区学生工作先进高校。

     

    【基础建设】

    2002年,1.38万平方米的艺术楼竣工使用,投入近千万元购置教学设备;按自治区重点实验室标准装备了3个实验室;投入65万元,改扩建校园网,接入光缆专线使带宽达到12兆;投入50万元改造了学生宿舍;投入400万元购置图书及现代化光盘期刊。

     

    【校园文化】

    2002年,取得巴特罕酒业股份有限公司的赞助,成功举办第九届“巴特罕杯”校园文化艺术节,此届艺术节历时两个月,活动内容达12项,参加人数历年来最多。成功举办首届“联通杯”电脑网络文化节、历时一个月共开展九个方面的系列活动。4月、5月份别成功承办呼伦贝尔首届团代会、妇代会文艺晚会。发挥学院学生有文化底蕴的优势,8月份在撤盟设市庆典现场和全区精神文明的现场会上,组织了有480人参加的民族民间广场舞演出,充分展示呼伦贝尔大学生的风采。学院出资1.2万元全力支持“大学生暑假三下乡”活动。8月,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到新巴尔虎右旗开展憎爱分明社会实验,进行文艺演出,并向牧民捐款2 000元和部分书籍及音像制品。呼伦贝尔市电视台以《呼院学子草原行》为专题进行了全程报道。

     

    【后勤社会化改革】

    大力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董事会、监事会的作用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小机关、大服务、多实体的模式已经形成,后勤集团已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7月,由院党委书记留锁带队赴全国10余所高校考察后勤社会化工作,为进一步深化学院后勤社会化改革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后勤集团经济与管理进一步制度化、规模化、重新制定编印《后勤集团管理制度》。专家公寓竣工后,在多家宾馆、饭店招标未果的前提下,后勤集团承担专家公寓的经营管理,另外今年新建被服厂,经营和服务领域进一步扩大。后勤集团正在向健全机制,明晰产权、规范服务、培育产业的正确方向迈进。

     

    【校务公开】

    全面实行校务公开,专门设立校务公开公示栏,除按规定必须保密的事项外,对学院的发展规划、改革方案、经费收支、干部的选拔与任用、教师职称的评聘、职工的奖惩、住房分配等一列系列涉及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的热点问题全部公开。本着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对基本建设、大宗物品的采购、图书教材的采购、教学实验设备采购与安装全部实行公开招标。

     

    【学院大事】

    1.4月,自治区高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估组为学院评估。对学院近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和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对学院教育教学质量表示满意。

    2.5月,自治区党委副书记陈光林一行来学院视察,并对学院的快速发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对专升本的目标表示支持。

    3.6月,学院组织赴俄罗斯乌兰乌德国立大学、社会科学院、赤塔国立师范大学、赤塔经济大学等高校及科研院所考察取得了诸多成果。

    4.7月,全国政协副主席、致工党主席罗豪才一行来学院视察,为学院赠送500余册图书,并为学院题词。

    5.7月,由首届蒙古族民族演唱大专班学生组成的汇报演出团赴京,先后在中国音乐学院、党中央民族大学艺术学院、首都师范大学进行了专场汇报演出,反响强烈。展示了呼伦贝尔蒙古族传统文化,宣传呼伦贝尔学院在弘扬民族音乐方面所做出的贡献。

    6.8月,自治区党委书记储波来学院视察,并与部分中层以上干部座谈。储波书记对学院全力升本表示支持并希望继续努力,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把学院办大办强,为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级专门人才。

    7.8月,以自治区教育厅副厅长李东升为团的一行7人组成的自治区政府专家组为学院评估,对学院在晋升本科院校过程中所做的大量工作给予肯定,并给予有力支持和指导。

    8.10月,以冒瑞林为组长及陈白玉、王茂根、戴井岗组成的国家教育专家在自治区教育厅长郭明伦、副厅长李东升等同志的陪同下,就学院晋升本科院校进行评估。专家组一致认为学院已达到了本科院校的标准,同意学院申报本科高校。

    (冯治国)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呼伦贝尔学院
  • 【领导名录】

    党委书记:留  锁(蒙古族)

      长:王 

    党委副书记:李雅梅(女)

    副院长:董一琳

    朱玉东

      宝(蒙古族)

    党委委员:常  海(蒙古族)

     

    【概况】

    呼伦贝尔学院是呼伦贝尔市唯一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位于呼伦贝尔市海拉市区学府路83号。隶属于自治区教育厅。

    学院的前身始建于70年代末。1993年,由海拉尔师专、呼盟教育学院、呼伦贝尔管理干部学院、内蒙古电大呼盟分校合并,成立呼伦贝尔大学。1997年,经原国家教委“教计字[1997]5号”文件批准更名为呼伦贝尔学院。2000年,海拉尔蒙古族师范学校、呼盟商业学校、呼盟城建积工中专相继并入。

    学院占地面积1 500余亩,建筑面积19.6万平方米,拥有现代化的计算机中心、电化教育中心、电子实验室、生物实验室、化学实验室、会计模拟实验室、心理实验室、数字化多媒体教室、语音室等。固定资产总值1.78亿元,其中教学仪器学值2 569万元。有中外文图书52万册,光盘期刊11 000张,配备了功能齐全的图书检索和电子阅览室。有1 166台微机,其中800台微机接入互联网,为教学和管理服务的校园网早已建成使用。

    学院设有中文系、数学系、生物系、音乐系、美术系、外语系、体育系、蒙文系、旅游与地理系、行管法律系、教育系、政史系、计算机系、物理系、马列教研部、小学教育分院、继续教育分院、经济贸易分院、建筑工程分院、电大分校共20个系部、分院和一所附属中学。

    现有教职工717人,其中专职教师480人,占教工总数的67%。具有高级职称的150人,其中教授19人,副高级职称教师131人,聘有客座教授30人。在教师人。在教师中有博、硕士学位的31人,在读博士、硕士209人,高学历比达50%。25人被国家自治区命名为优秀教师,12人先后获得曾宪梓教育奖励基金。

    学院学科门类比较齐全,涵盖文学、理学、工学、法学、经济学、历史学、教育学、管理学八个学科门类。突出办学特色,把俄语、三少民族研究、民族音乐、旅游、生物科学作为重点建设的学科专业。设有19个师范类专业和28个非师范类及高等职业教育专业,部分专业采用蒙、汉两种语言受理。理有全日制在校生7 000余人。学院生活设施完备,文体娱乐设施齐全。学生宿舍实行公寓化管理,每个宿舍均有201卡电话。建有现代化的体育馆、游泳馆、运动场、篮球场、滑冰场等文体活动场馆。校园整体规划和建设充分体现了人文特色和现代化环保理念,既有现代大学的特点,又展示出北疆草原的地方风情。2001年被评为市级“花园式单位”,2002年被评为自治区级“校园规划绿化选进单位”。

     

    【升本工作】

    2002年是学院晋升本科院校的关键年。自1999年新班子组建以来,面对机遇与挑战,科学决策,明确提出“二次创业”的奋斗目标,即:“硬件达标、软件创优、提升办学层次、实现专升本”。以此为标志,学院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以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形式引资、融资,加大基础设设施建设力度,使教学、科研、师资队伍等各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整体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达到本科院校的标准。2002年1月。学院提出“举全校之力、以申奥精神申办本科”的口号,专门成立“呼伦贝尔学院晋升本科院校工作领导小组”,全面推进升本工作。在呼伦贝尔市和自治区两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顺利通过自治区政府专家和教育部专家组的评估,2003年将进入本科院校的行列。首批升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生物学、蒙古语言文学、美术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8个专业2003年将正式开始招生。

     

    【办学定位】

    根据学院的发展,紧密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重新调整办学思路,进一步明确了办学定位,即:立足现有学科基础,面向呼伦贝尔市以及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创造条件逐步建设和发展当地经济建设急需的文、理、工、农、经、管等学科专业,把学院建成一所区内有地位、国内有影响、民族特色、地区特色鲜明的综合性本科院校。

     

    【教学改革】

    为适应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从办学理念、课程结构、教学内容与方法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在人才培养标准方面,提出“一实、两高、三强”人才培养标准,一实是专业基础扎实,两高是外语水平和计算机水平高,三强是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专业技能强。专业基础方面,进行“大平台、小专业”教改实验,本着“宽口径、厚基础”原则制定教学计划。在两高方面,加大计算机和外语教学时数和教学内容,并制定最低达标标准。三强方面,把学生技能训练正式列入各专业教学计划,分为公共技能和专业技能,每项技能制定教学大纲和考核标准,实行学生技能达标制度和学生特长培养工程,办出专科教育的特点。构建以学分制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制定《学生个性特长奖励条例》,同时实施主辅修制和弹性学制,为培养复合型人才提供制度保证;全面修订各专业教学计划,本着加强基础、文理渗透、强化技能的原则,优化课程体系;为使学生德才兼备,规定思想品德和劳动学分,不达标者不予毕业;建立物理、生物、化学、计算机等开放实验室;延长了图书馆开馆时间,每周达105小时;为使毕业生能够迅速适应工作需要,做到一专多能,严格按各专业的普通技能和专业技能训练大纲和考核标准,实行技能过关制;坚持每周对学生进行一次素质教育讲座的基础上,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课内外有机结合的做法,对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效果明显;建立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教师学进行督导评估。聘请了学生信息员对教师教学质量及时进行反馈,教师和学生的评教工作每学期进行一次,有力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科研工作】

    2002年是学院由教学为中心向以教学、科研并重转移的头一年。制定出台《重点科研课题立项管理暂行办法》和《科研成果奖励条例》等一系列政策,科研工作打开了新的局面。科研立项实现历史性突破。争取到3个国家级科研课题立项,5个省部级科研课题立项。组织开展十余次高层次、有影响的学术交流活动。北京大学的王恩涌教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孙永胜教授、内师大能乃扎布教授等相继来学院讲学和交流。高教研究室编辑的高教研究内部刊物《高教论坛》正式创刊。

     

    【国际交流与合作】

    2002年1月,学院已获得聘请外籍教师和招收外国留学生的资格。4月,蒙古国东方省师范学院院长却吉尼玛应邀率团来学院访问,双方就互派教师、互派学生进行中短期培训,进行教材、图书资料交流签署了协议。5月,与俄罗斯布里亚特共和国社会科学院建立联系,签订了蒙古学、藏佛学研究、三少民族研究及开展学术交流的协议。7月,由学院牵头组织,清华大学、呼伦贝尔学院代表团赴俄部分高校进行考察,进一步探索对外联合办学途径,并达成联合开展教育文化交流意向。同月选派俄语专业21名学生赴俄赤塔农业经济大学进行语言实践,同时接收25名俄方学生来学院学习。11月,正式与俄罗斯布里亚特国立大学签订了联合培养俄罗斯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协议书。是年共聘请6名俄语外教、2名英语外教。

     

    【师资队伍建设】

    学院始终坚持立足自向培养与外聘相结合优化师资队伍。2002年,出台《关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的若干规定》和《关于对教授、博士、硕士及拔尖人才实行院内津贴的暂行规定》,鼓励和奖励教师提高学历、学位层次。明确规定:院内教师获硕士学位补贴3万元,获博士学位补贴10万元;院外引进的硕士补贴5万元,院外引进的博士补贴10万元;引进的学科带头人年薪10万元,院聘教授年薪5万元。2002年有1名获博士学位,21名获硕士学位;评聘教授5名,副教授13名。通过《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公开向全国招聘教授,有10名教授受聘,走上教学一线任教。是年用于师资队伍建设的资金达300余万元。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投入,师资队伍结构得到优化,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显著提高。

     

    【学生工作】

    深化院系两级管理改革,下放学生管理工作权限,实现了学生工作重心的转移。继续深化有学院特色的学生教育与管理的改革,包括劳动实践周、奖学金评定、季托培养制度、特长学分等。全面开展“一帮一”助学活动,共有198名教职工与贫困学生结成对子。进一步完善了学生管理规章制度,强化学生的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加强队伍建设,强化全员育人意识。重新调整学生工作领导小组,使之更加有效地协院院长管理学生工作;各系、分院、分校增设学生工作办公室;成立网络信息化领导小组,学生心理健康领导小组。按1∶150的比例配备学生辅导员,建立起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学生工作队伍;强化对学生违纪和不文明现象的检查工作,在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的基础上,形成全员育人的良好环境。是年春、秋两季分别招全日制学生314人和2 233人,是历年来招生人数最多的一年。6月份举办首届毕业生供需洽谈会,绝大多数毕业生通过定向分配、自主择业、推荐就业等方式都已实现一次性就业。2002年荣获自治区学生工作先进高校。

     

    【基础建设】

    2002年,1.38万平方米的艺术楼竣工使用,投入近千万元购置教学设备;按自治区重点实验室标准装备了3个实验室;投入65万元,改扩建校园网,接入光缆专线使带宽达到12兆;投入50万元改造了学生宿舍;投入400万元购置图书及现代化光盘期刊。

     

    【校园文化】

    2002年,取得巴特罕酒业股份有限公司的赞助,成功举办第九届“巴特罕杯”校园文化艺术节,此届艺术节历时两个月,活动内容达12项,参加人数历年来最多。成功举办首届“联通杯”电脑网络文化节、历时一个月共开展九个方面的系列活动。4月、5月份别成功承办呼伦贝尔首届团代会、妇代会文艺晚会。发挥学院学生有文化底蕴的优势,8月份在撤盟设市庆典现场和全区精神文明的现场会上,组织了有480人参加的民族民间广场舞演出,充分展示呼伦贝尔大学生的风采。学院出资1.2万元全力支持“大学生暑假三下乡”活动。8月,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到新巴尔虎右旗开展憎爱分明社会实验,进行文艺演出,并向牧民捐款2 000元和部分书籍及音像制品。呼伦贝尔市电视台以《呼院学子草原行》为专题进行了全程报道。

     

    【后勤社会化改革】

    大力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董事会、监事会的作用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小机关、大服务、多实体的模式已经形成,后勤集团已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7月,由院党委书记留锁带队赴全国10余所高校考察后勤社会化工作,为进一步深化学院后勤社会化改革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后勤集团经济与管理进一步制度化、规模化、重新制定编印《后勤集团管理制度》。专家公寓竣工后,在多家宾馆、饭店招标未果的前提下,后勤集团承担专家公寓的经营管理,另外今年新建被服厂,经营和服务领域进一步扩大。后勤集团正在向健全机制,明晰产权、规范服务、培育产业的正确方向迈进。

     

    【校务公开】

    全面实行校务公开,专门设立校务公开公示栏,除按规定必须保密的事项外,对学院的发展规划、改革方案、经费收支、干部的选拔与任用、教师职称的评聘、职工的奖惩、住房分配等一列系列涉及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的热点问题全部公开。本着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对基本建设、大宗物品的采购、图书教材的采购、教学实验设备采购与安装全部实行公开招标。

     

    【学院大事】

    1.4月,自治区高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估组为学院评估。对学院近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和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对学院教育教学质量表示满意。

    2.5月,自治区党委副书记陈光林一行来学院视察,并对学院的快速发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对专升本的目标表示支持。

    3.6月,学院组织赴俄罗斯乌兰乌德国立大学、社会科学院、赤塔国立师范大学、赤塔经济大学等高校及科研院所考察取得了诸多成果。

    4.7月,全国政协副主席、致工党主席罗豪才一行来学院视察,为学院赠送500余册图书,并为学院题词。

    5.7月,由首届蒙古族民族演唱大专班学生组成的汇报演出团赴京,先后在中国音乐学院、党中央民族大学艺术学院、首都师范大学进行了专场汇报演出,反响强烈。展示了呼伦贝尔蒙古族传统文化,宣传呼伦贝尔学院在弘扬民族音乐方面所做出的贡献。

    6.8月,自治区党委书记储波来学院视察,并与部分中层以上干部座谈。储波书记对学院全力升本表示支持并希望继续努力,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把学院办大办强,为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级专门人才。

    7.8月,以自治区教育厅副厅长李东升为团的一行7人组成的自治区政府专家组为学院评估,对学院在晋升本科院校过程中所做的大量工作给予肯定,并给予有力支持和指导。

    8.10月,以冒瑞林为组长及陈白玉、王茂根、戴井岗组成的国家教育专家在自治区教育厅长郭明伦、副厅长李东升等同志的陪同下,就学院晋升本科院校进行评估。专家组一致认为学院已达到了本科院校的标准,同意学院申报本科高校。

    (冯治国)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