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年鉴  /  内蒙古年鉴  /  2003卷  /  盟市旗县

2003卷

  • 赛罕区
  • 【领导名录】

    区委书记:高炜明(蒙古族)

    副书记:荣林森(女蒙古族)

    卢佳林

    刘文玉

      委:靳春亮(组织部长)

    赵连炳(蒙古族纪委书记)

    刘培成(武装部长)

    云霖琼(女蒙古族宣传部长)

    人大常委会主任:云仁义(蒙古族)

    副主任:李景平(女蒙古族)

    胡玉山

    云生贵(女蒙古族)

    邸志毅

    王虎虎

    副区长:张 

      瑶(女蒙古族)

    沈东平

    李浩书(蒙古族)

      宏(回族)

    格尔图(蒙古族)

      龙(蒙古族)

    政协主席:云东贵(蒙古族)

    副主席:赵智琨

    张瑞庭(满族)

    王建勋(蒙古族)

      峰(蒙古族)

    王能业(蒙古族)

    法院院长:张天和

    检察院检察长:安卫东(蒙古族)

    武装部长:刘培成

      委:杜化铭

     

    【概况】

    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于2000年5月14日经国务院批准,由历经45年历史的郊区更名而来,2000年6月14日正式挂牌成立,成为呼和浩特市4个城区之一。赛罕区位于呼和浩特市城区东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0°40~112°10,北纬40°36~40°57,东与乌兰察布盟的卓资县、凉城县毗邻;南与和林县、土左旗接壤;西、北与呼和浩特市的玉泉区、新城区为邻;东西长43公里,南北宽41公里。赛罕区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地形有山区、丘陵、平原。气候干燥,温差大,属温带大陆性气候。穿越境内的主要河流有大黑河、小黑河。由于赛罕区的方位与呼和浩特市城区扩展的主方向一致,大部分纳入呼和浩特市城区建设的总体规划,形成典型的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相结合的发展类型。赛罕区有着雄厚的科技教育、人才资源。目前,驻区的国家、自治区科研单位和大中专院校共有27所,其中科研单位8所、党政院校3所、大学3所、中专12所、私立学校1所。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形成了自治区高等教育文化中心;内蒙古社科院、内蒙古草原研究院、内蒙古水利设计研究院等重点研究院所形成了自治区科学研究中心,涉及到农牧林水、化工煤炭、冶金及社会科学各个领域。

    区内铁路、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交通十分便利,京包铁路穿境而过,110国道、京包高速公路横贯东西;呼凉、呼阳、呼清、呼托、呼武公路在这里交汇;境内的呼和浩特飞机场连接全国各地。全区总面积1 013.1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14.5平方公里。辖2个乡(西把栅乡、太平庄乡)、5个镇 (榆林镇 、黄合少镇 、巴彦镇 、金河镇、巧报镇)、5个街道办事处(人民路街道办事处、大学西路街道办事处、大学东路街道办事处、中专路街道办事处、乌兰察布东路街道办事处),下设122个行政村、64个居委会。全区总人口35.76万,人口密度为341人/平方公里,其中非农业人口22.5 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5.82万人,蒙古族人口4.71万人,是汉族占多数的多民族聚居的新型城区。

    2002年,全区实现现价国内产值39.9亿元,比2001年增长18.4%。

     

    【农业】

    赛罕区通过建基地、兴产业、促营销,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农业全年完成现价产值9.47亿元,同比增长34.8%,实现增加值5.97亿元,同比增长29.0%。全年粮食播种面积29.28万亩,粮食总产量达9.52万吨;蔬菜总播面积6.21万亩,总产量达32.65万吨。

     

    【畜牧业】

    2002年末家畜总头数达17.6万头,同比增长7.9%,中、大畜6.8万头,同比增长15.1%,小畜5.6万头,同比减少16.8%,生猪5.2万头,同比增长2.3%;奶牛头数6.3万头,同比增长56.4%;奶类产量18.7万吨,同比增长70%;肉类产量8.8万吨,同比增长29%;禽蛋产量4 133吨,同比增长15.4%。

     

    【生态建设】

    2002年完成造林面积4 426公顷,其中人工造林面积3 093公顷,飞播造林面积1 333公顷。森林覆盖面积达12.6%。

     

    【工业】

    工业现价总产值完成60.4亿元,同比增长16.0%;实现增加值13.8亿元,同比增长16.9%,其中:本区工业企业完成产值20.7亿元,同比增长10.1%,实现增加值6.4亿元,同比增长16.2%。

    非公有制经济规模不断扩大,2002年全区个体工商户达5 730户,从业人员11 460人,注册资金达4 584万元,私营企业发展到1 463户,从业人员达12 790人,注册资金达11 688万元。

     

    【城市建设】

    2002年,完成29条小街巷改造治理工作,总长1.8万米,面积37万平方米;拆除危旧房529户,16万平方米,新建住房35.7万平方米;拆除了临建,产权房共2.53万平方米。

     

    【人民生活】

    城镇居民均可支配收入6 95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 870元,同比增长14.6%和7.5%。城镇居民均消费性支出5 205元,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 289元。2002年末全区从业人员人数达9 764人,其中:国有单位从业人员8 044人,集体单位从业人员1 600人,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10 607元,其中国有单位职工年人均工资为11 805元,集体单位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5 168元。

     

    【机构改革】

    根据《中共呼和浩特市委、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呼和浩特市党政机构改革方案、实施意见和撤并及职能所属部门事业单位机构调整意见三个文件的通知》(呼党字[2001]39号)以及《中共呼和浩特市委、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关于批准赛罕区机构改革方案的通知》(呼党字[2002]14号)文件精神,进行了机构改革工作。 

    首先,按照机构改革内容的要求,将精心设计的全区机关干部基本情况统计表下发到各单位,对全区干部的身份、年龄、工龄、民族、学历等基本情况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摸底调查,结合实际情况,制定《赛罕区直属机关机构改革实施意见》、《赛罕区直属机关人员分流安排实施办法》等文件,明确提出此次机构改革工作的指导思想。

    其次,对公务员进行综合考评、竞争上岗。于2002年5月组织公务员进行竞争上岗考试。并按照《呼市赛罕区直属机关公务员竞争上岗实施办法》,采用积分的形式,100分为满分,其中考试成绩占40%,考查占35%(包括认定学历、工龄,并兼顾少数民族、妇女和民主党派的干部),考核占25%,其中民主测评占20%(干部的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进行测评),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对干部的评议占5%,对每一名干部取得的成绩当场核算、当场公布,由高到低,择优录取。严格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标准选拔公务员。10月,赛罕区机构改革基本完成。经过改革后,全区共设置党政工作机构28个,议事协调机构的常设办事机构1个,部门管理机构4个。区直党政群机关确定公务员314名,政法系统专项编制132名。

     

    【村级财务制度改革】

    赛罕区经过区划调整,纳入了部分城区,但农村、农民问题仍然是工作的主要内容。近年来,在党政策指引下,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区农村通过调整种、养业结构,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文化生活更为丰富。但是,农村在新形势下也出现新情况、新矛盾,反映最强烈、最突出的表现为村级财务管理不规范,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针对这些情况,赛罕区在吸纳外地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区的实际情况,经过各有关部门的认真酝酿研究,本着维护和实现好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对村级财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行改革,组建村级财务核算中心,规范村级组织的经济行为。

    各乡村级财务核算中心在资金管理上作了明确规定:1.建立支出审批制度。凡500元以下开支由村主管财务的负责人审签,由村党支部书记核签;500元以上的开支,由村财务负责人审签,村党支部书记核签,再由村民理财小组监签;5 000元以上的开支,属年度财务计划内的项目,由村财务负责人审签,村党支部书记核签,村民理财小组监签。属年度财务计划外的项目则必须经村民代表会议或两议会通过,再按上述程序审签。2.建立凭证审核制度。村级财务核算中心主管会计对原始凭证要进行认真审核,审核无误后,送中心主任审核认定,会计人员才能按要求分类记账。3.建立现金管理制度。4.建立内部岗位责任制度,并规范报账程序及票据使用。乡镇村级财务核算中心,使各村委会的资金管理、监督形成完整的系统并使各村的资金收支更加公开,使用更加合理、有效,堵塞财务漏洞,规范财务活动。

     

    【重点项目建设】

    奶牛养殖小区建设奶牛小区采取人畜分离的方式,一律按现代化养殖标准统一设计、施工。实现奶牛养殖的集约化、规模化,促进奶业的快速发展。金河镇舍必崖村奶牛小区总设计规模105户,占地面积13.8万平方米,项目投资154万元,其中国家投入配套设施建设资金15万元,每单元投资3.2万元,其中个人投资1.8万元。政府协助借贷1.2万元,国家以奖代补0.2万元,到2002年底已经完成63户主体工程的建设及配套设施(包括通水、电、道路硬化、现代化奶站及小区科技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小区入住36户农户,入区奶牛291头。伊利公司在小区南部配套建设的现代化奶站已投入运营。

    合林村奶牛养殖小区位于呼市东南郊大添路7公里处,占地面积7.8万平方米,可溶纳112户养殖户,每户占地600平方米,项目总投资5.6万元,到2002年底,小区已入住50户农户,有奶牛600多头,日产鲜奶7吨,小区内自来水、三项四线电路齐全。

    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建设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项目,位于西把栅乡前不塔气村和合林村,整个项目区分为9 200亩生产示范基地和800亩的科技示范园区,生产示范基地建设从2002年1月开始,预计至2004年12月完成,到2002年底,已建设保护地290亩,新建温室160多栋,整修沙石路6 000米,硬化道路6 000平方米,配套低压管灌等节水灌溉设施3 500米,完成绿化带2 500米,建成高标准的光温室54栋,占地面积100亩,并全部配套低压节水设施,在项目区内对引进的宝塔菜花、飞蝶瓜、彩椒、合作908番茄、迷你黄瓜等20多个蔬菜新品种进行了试种、筛选。

    开发区和新市区建设金桥开发区位于赛罕区东南部,规划总面积43.6平方公里,其中新市区30平方公里,工业区13.6平方公里,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龙头,高科技、高效益工业为主导,吸收外资、拓展出口为措施,完善基础设施为基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为切入点,发展科技和教育为条件,集产、学、研、行政、商贸等一体化的多功能、综合型现代化开发区。

    2002年底,开发区共建设10条道路,总长度10 989米,投资13 519万元,小黑河大桥总投资3 000万元,已经竣工通车。昭乌达路南延伸段的续建工程基本完成,主路两侧的路灯已安装完毕,人行道的硬化工程已全部完成,2002年底,开发区共有46家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与开发区签订入区合同,并办理入区手续。其中行政办公类26家,金融商贸类4家,现代住宅类7家,内蒙古报业集团、亿利集团等工业类9家,其中蒙牛乳业已投产运行。新市区广场占地面积9万平方米,其中道路面积2 381平方米,建筑面积120平方米,停车面积976,绿化面积4.5万平方米,广场面积3.1万平方米,广场主体硬化工程已完工。赛罕区政府小广场占地面积2.6万平方米,其中绿化面积为9 541平方米,硬化面积为17 610平方米,2002年底,已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

    社区建设2002年,赛罕区突出以人为本的社区建设原则,把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增强社区服务功能,提高社区服务水平,不断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作为社区建设的重点内容。

    2002年已建成地北、内大、东郊、民航、干休所等社区星光老年之家28个,总建筑面积10 595平方米,总投资达996万元。每个社区星光老年之家内设服务厅、图书阅览室、棋牌室、健身室、医疗保健室和老年学校(市民学校)等服务场所,服务场所面向全区63个社区内的24 000多老年人(60岁以上)和50%以上的社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2002年全区已建成乌兰察布东路街道办事处、中专路街道办事处、大学西路街道办事处、人民路街道办事处和巧报镇5个社区综合服务指导中心。总面积达2 303平方米,总投资达240万元,每个中心内设综合服务大厅、电教室、卫生服务中心、再就业指导中心和离退休人员管理中心,面向辖区内广大居民和社区单位提供全方位服务,使赛罕区社区服务工作走上了功能完善、服务优质、管理有序的运行轨道。

     

    【党组织建设】

      村支部书记管理体制改革区委、区政府先后制定《关于加强农村党支部书记管理的实施意见》、《农村党支部书记选拔任用实施办法》、《农村党支部书记工作实绩考核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初步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以工作实绩为前提、以结构工资为核心的农村党支部书记选拔、任用、培训、考核、奖惩、淘汰机制,形成责权利统一,操作规范、考核严格的管理机制。

    首先从经济上提高待遇,解决农村党支部书记工资缺乏政策性保障的问题。支部书记的工资实行年工资制,由基础工资、工龄工资、奖励工资和岗位津贴4部分组成,按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和本村人口数量划分基础工资档次,按工作年限计算工龄工资、按年度实绩考核结果确定奖励工资和岗位津贴。基础工资由各村从正税附加中列支,工龄工资和奖励工资由乡镇财政解决,岗位津贴由区财政解决。年度考核为优秀的,乡镇按其本年度基础工资的30%奖励,区委、区政府另奖励2 000元岗位津贴;年度考核为称职的,乡镇按其本年度基础工资的20%奖励,区委、区政府另奖1 000元岗位津贴;连续两年被考核为优秀或连续三年被考核为称职的,区委、区政府分别奖励1 000元,年度考核为基本称职的村党支部书记,不享受奖励工资和岗位津贴。

    对于在年度考核中被评为不称职或连续两年被评为基本称职的;被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或信访工作一票否决的;触犯国家法律法规,被判刑、劳教或拘留的;被处以严重警告处分的;工作中出现重大失职渎职行为的,都将被免除其村党支部书记职务,并取消一切待遇。对于连续任职9年以上、且在历年年度考核中被考核为优秀的支部书记,或连续任职12年以上、在历年年度考核中被考核为称职的支部书记,年龄超过60岁,确因身体健康原因不能正常工作,经本人提出书面申请、乡镇党委批准,并报区委组织部批准、备案,可予免职,并享受前4项工资平均数的150%作为生活补贴,一次性由区财政解决。

    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组织的管理对已建立党组织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由街道党工委直接管理,专人负责,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使非公有制经济党组织逐步走上规范化轨道;对不够条件建立的,由所在社区党支部组织党员参加组织生活,互相沟通感情,互相支持工作。

    (赵国亮、杨林松)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赛罕区
  • 【领导名录】

    区委书记:高炜明(蒙古族)

    副书记:荣林森(女蒙古族)

    卢佳林

    刘文玉

      委:靳春亮(组织部长)

    赵连炳(蒙古族纪委书记)

    刘培成(武装部长)

    云霖琼(女蒙古族宣传部长)

    人大常委会主任:云仁义(蒙古族)

    副主任:李景平(女蒙古族)

    胡玉山

    云生贵(女蒙古族)

    邸志毅

    王虎虎

    副区长:张 

      瑶(女蒙古族)

    沈东平

    李浩书(蒙古族)

      宏(回族)

    格尔图(蒙古族)

      龙(蒙古族)

    政协主席:云东贵(蒙古族)

    副主席:赵智琨

    张瑞庭(满族)

    王建勋(蒙古族)

      峰(蒙古族)

    王能业(蒙古族)

    法院院长:张天和

    检察院检察长:安卫东(蒙古族)

    武装部长:刘培成

      委:杜化铭

     

    【概况】

    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于2000年5月14日经国务院批准,由历经45年历史的郊区更名而来,2000年6月14日正式挂牌成立,成为呼和浩特市4个城区之一。赛罕区位于呼和浩特市城区东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0°40~112°10,北纬40°36~40°57,东与乌兰察布盟的卓资县、凉城县毗邻;南与和林县、土左旗接壤;西、北与呼和浩特市的玉泉区、新城区为邻;东西长43公里,南北宽41公里。赛罕区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地形有山区、丘陵、平原。气候干燥,温差大,属温带大陆性气候。穿越境内的主要河流有大黑河、小黑河。由于赛罕区的方位与呼和浩特市城区扩展的主方向一致,大部分纳入呼和浩特市城区建设的总体规划,形成典型的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相结合的发展类型。赛罕区有着雄厚的科技教育、人才资源。目前,驻区的国家、自治区科研单位和大中专院校共有27所,其中科研单位8所、党政院校3所、大学3所、中专12所、私立学校1所。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形成了自治区高等教育文化中心;内蒙古社科院、内蒙古草原研究院、内蒙古水利设计研究院等重点研究院所形成了自治区科学研究中心,涉及到农牧林水、化工煤炭、冶金及社会科学各个领域。

    区内铁路、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交通十分便利,京包铁路穿境而过,110国道、京包高速公路横贯东西;呼凉、呼阳、呼清、呼托、呼武公路在这里交汇;境内的呼和浩特飞机场连接全国各地。全区总面积1 013.1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14.5平方公里。辖2个乡(西把栅乡、太平庄乡)、5个镇 (榆林镇 、黄合少镇 、巴彦镇 、金河镇、巧报镇)、5个街道办事处(人民路街道办事处、大学西路街道办事处、大学东路街道办事处、中专路街道办事处、乌兰察布东路街道办事处),下设122个行政村、64个居委会。全区总人口35.76万,人口密度为341人/平方公里,其中非农业人口22.5 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5.82万人,蒙古族人口4.71万人,是汉族占多数的多民族聚居的新型城区。

    2002年,全区实现现价国内产值39.9亿元,比2001年增长18.4%。

     

    【农业】

    赛罕区通过建基地、兴产业、促营销,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农业全年完成现价产值9.47亿元,同比增长34.8%,实现增加值5.97亿元,同比增长29.0%。全年粮食播种面积29.28万亩,粮食总产量达9.52万吨;蔬菜总播面积6.21万亩,总产量达32.65万吨。

     

    【畜牧业】

    2002年末家畜总头数达17.6万头,同比增长7.9%,中、大畜6.8万头,同比增长15.1%,小畜5.6万头,同比减少16.8%,生猪5.2万头,同比增长2.3%;奶牛头数6.3万头,同比增长56.4%;奶类产量18.7万吨,同比增长70%;肉类产量8.8万吨,同比增长29%;禽蛋产量4 133吨,同比增长15.4%。

     

    【生态建设】

    2002年完成造林面积4 426公顷,其中人工造林面积3 093公顷,飞播造林面积1 333公顷。森林覆盖面积达12.6%。

     

    【工业】

    工业现价总产值完成60.4亿元,同比增长16.0%;实现增加值13.8亿元,同比增长16.9%,其中:本区工业企业完成产值20.7亿元,同比增长10.1%,实现增加值6.4亿元,同比增长16.2%。

    非公有制经济规模不断扩大,2002年全区个体工商户达5 730户,从业人员11 460人,注册资金达4 584万元,私营企业发展到1 463户,从业人员达12 790人,注册资金达11 688万元。

     

    【城市建设】

    2002年,完成29条小街巷改造治理工作,总长1.8万米,面积37万平方米;拆除危旧房529户,16万平方米,新建住房35.7万平方米;拆除了临建,产权房共2.53万平方米。

     

    【人民生活】

    城镇居民均可支配收入6 95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 870元,同比增长14.6%和7.5%。城镇居民均消费性支出5 205元,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 289元。2002年末全区从业人员人数达9 764人,其中:国有单位从业人员8 044人,集体单位从业人员1 600人,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10 607元,其中国有单位职工年人均工资为11 805元,集体单位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5 168元。

     

    【机构改革】

    根据《中共呼和浩特市委、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呼和浩特市党政机构改革方案、实施意见和撤并及职能所属部门事业单位机构调整意见三个文件的通知》(呼党字[2001]39号)以及《中共呼和浩特市委、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关于批准赛罕区机构改革方案的通知》(呼党字[2002]14号)文件精神,进行了机构改革工作。 

    首先,按照机构改革内容的要求,将精心设计的全区机关干部基本情况统计表下发到各单位,对全区干部的身份、年龄、工龄、民族、学历等基本情况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摸底调查,结合实际情况,制定《赛罕区直属机关机构改革实施意见》、《赛罕区直属机关人员分流安排实施办法》等文件,明确提出此次机构改革工作的指导思想。

    其次,对公务员进行综合考评、竞争上岗。于2002年5月组织公务员进行竞争上岗考试。并按照《呼市赛罕区直属机关公务员竞争上岗实施办法》,采用积分的形式,100分为满分,其中考试成绩占40%,考查占35%(包括认定学历、工龄,并兼顾少数民族、妇女和民主党派的干部),考核占25%,其中民主测评占20%(干部的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进行测评),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对干部的评议占5%,对每一名干部取得的成绩当场核算、当场公布,由高到低,择优录取。严格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标准选拔公务员。10月,赛罕区机构改革基本完成。经过改革后,全区共设置党政工作机构28个,议事协调机构的常设办事机构1个,部门管理机构4个。区直党政群机关确定公务员314名,政法系统专项编制132名。

     

    【村级财务制度改革】

    赛罕区经过区划调整,纳入了部分城区,但农村、农民问题仍然是工作的主要内容。近年来,在党政策指引下,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区农村通过调整种、养业结构,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文化生活更为丰富。但是,农村在新形势下也出现新情况、新矛盾,反映最强烈、最突出的表现为村级财务管理不规范,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针对这些情况,赛罕区在吸纳外地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区的实际情况,经过各有关部门的认真酝酿研究,本着维护和实现好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对村级财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行改革,组建村级财务核算中心,规范村级组织的经济行为。

    各乡村级财务核算中心在资金管理上作了明确规定:1.建立支出审批制度。凡500元以下开支由村主管财务的负责人审签,由村党支部书记核签;500元以上的开支,由村财务负责人审签,村党支部书记核签,再由村民理财小组监签;5 000元以上的开支,属年度财务计划内的项目,由村财务负责人审签,村党支部书记核签,村民理财小组监签。属年度财务计划外的项目则必须经村民代表会议或两议会通过,再按上述程序审签。2.建立凭证审核制度。村级财务核算中心主管会计对原始凭证要进行认真审核,审核无误后,送中心主任审核认定,会计人员才能按要求分类记账。3.建立现金管理制度。4.建立内部岗位责任制度,并规范报账程序及票据使用。乡镇村级财务核算中心,使各村委会的资金管理、监督形成完整的系统并使各村的资金收支更加公开,使用更加合理、有效,堵塞财务漏洞,规范财务活动。

     

    【重点项目建设】

    奶牛养殖小区建设奶牛小区采取人畜分离的方式,一律按现代化养殖标准统一设计、施工。实现奶牛养殖的集约化、规模化,促进奶业的快速发展。金河镇舍必崖村奶牛小区总设计规模105户,占地面积13.8万平方米,项目投资154万元,其中国家投入配套设施建设资金15万元,每单元投资3.2万元,其中个人投资1.8万元。政府协助借贷1.2万元,国家以奖代补0.2万元,到2002年底已经完成63户主体工程的建设及配套设施(包括通水、电、道路硬化、现代化奶站及小区科技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小区入住36户农户,入区奶牛291头。伊利公司在小区南部配套建设的现代化奶站已投入运营。

    合林村奶牛养殖小区位于呼市东南郊大添路7公里处,占地面积7.8万平方米,可溶纳112户养殖户,每户占地600平方米,项目总投资5.6万元,到2002年底,小区已入住50户农户,有奶牛600多头,日产鲜奶7吨,小区内自来水、三项四线电路齐全。

    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建设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项目,位于西把栅乡前不塔气村和合林村,整个项目区分为9 200亩生产示范基地和800亩的科技示范园区,生产示范基地建设从2002年1月开始,预计至2004年12月完成,到2002年底,已建设保护地290亩,新建温室160多栋,整修沙石路6 000米,硬化道路6 000平方米,配套低压管灌等节水灌溉设施3 500米,完成绿化带2 500米,建成高标准的光温室54栋,占地面积100亩,并全部配套低压节水设施,在项目区内对引进的宝塔菜花、飞蝶瓜、彩椒、合作908番茄、迷你黄瓜等20多个蔬菜新品种进行了试种、筛选。

    开发区和新市区建设金桥开发区位于赛罕区东南部,规划总面积43.6平方公里,其中新市区30平方公里,工业区13.6平方公里,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龙头,高科技、高效益工业为主导,吸收外资、拓展出口为措施,完善基础设施为基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为切入点,发展科技和教育为条件,集产、学、研、行政、商贸等一体化的多功能、综合型现代化开发区。

    2002年底,开发区共建设10条道路,总长度10 989米,投资13 519万元,小黑河大桥总投资3 000万元,已经竣工通车。昭乌达路南延伸段的续建工程基本完成,主路两侧的路灯已安装完毕,人行道的硬化工程已全部完成,2002年底,开发区共有46家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与开发区签订入区合同,并办理入区手续。其中行政办公类26家,金融商贸类4家,现代住宅类7家,内蒙古报业集团、亿利集团等工业类9家,其中蒙牛乳业已投产运行。新市区广场占地面积9万平方米,其中道路面积2 381平方米,建筑面积120平方米,停车面积976,绿化面积4.5万平方米,广场面积3.1万平方米,广场主体硬化工程已完工。赛罕区政府小广场占地面积2.6万平方米,其中绿化面积为9 541平方米,硬化面积为17 610平方米,2002年底,已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

    社区建设2002年,赛罕区突出以人为本的社区建设原则,把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增强社区服务功能,提高社区服务水平,不断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作为社区建设的重点内容。

    2002年已建成地北、内大、东郊、民航、干休所等社区星光老年之家28个,总建筑面积10 595平方米,总投资达996万元。每个社区星光老年之家内设服务厅、图书阅览室、棋牌室、健身室、医疗保健室和老年学校(市民学校)等服务场所,服务场所面向全区63个社区内的24 000多老年人(60岁以上)和50%以上的社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2002年全区已建成乌兰察布东路街道办事处、中专路街道办事处、大学西路街道办事处、人民路街道办事处和巧报镇5个社区综合服务指导中心。总面积达2 303平方米,总投资达240万元,每个中心内设综合服务大厅、电教室、卫生服务中心、再就业指导中心和离退休人员管理中心,面向辖区内广大居民和社区单位提供全方位服务,使赛罕区社区服务工作走上了功能完善、服务优质、管理有序的运行轨道。

     

    【党组织建设】

      村支部书记管理体制改革区委、区政府先后制定《关于加强农村党支部书记管理的实施意见》、《农村党支部书记选拔任用实施办法》、《农村党支部书记工作实绩考核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初步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以工作实绩为前提、以结构工资为核心的农村党支部书记选拔、任用、培训、考核、奖惩、淘汰机制,形成责权利统一,操作规范、考核严格的管理机制。

    首先从经济上提高待遇,解决农村党支部书记工资缺乏政策性保障的问题。支部书记的工资实行年工资制,由基础工资、工龄工资、奖励工资和岗位津贴4部分组成,按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和本村人口数量划分基础工资档次,按工作年限计算工龄工资、按年度实绩考核结果确定奖励工资和岗位津贴。基础工资由各村从正税附加中列支,工龄工资和奖励工资由乡镇财政解决,岗位津贴由区财政解决。年度考核为优秀的,乡镇按其本年度基础工资的30%奖励,区委、区政府另奖励2 000元岗位津贴;年度考核为称职的,乡镇按其本年度基础工资的20%奖励,区委、区政府另奖1 000元岗位津贴;连续两年被考核为优秀或连续三年被考核为称职的,区委、区政府分别奖励1 000元,年度考核为基本称职的村党支部书记,不享受奖励工资和岗位津贴。

    对于在年度考核中被评为不称职或连续两年被评为基本称职的;被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或信访工作一票否决的;触犯国家法律法规,被判刑、劳教或拘留的;被处以严重警告处分的;工作中出现重大失职渎职行为的,都将被免除其村党支部书记职务,并取消一切待遇。对于连续任职9年以上、且在历年年度考核中被考核为优秀的支部书记,或连续任职12年以上、在历年年度考核中被考核为称职的支部书记,年龄超过60岁,确因身体健康原因不能正常工作,经本人提出书面申请、乡镇党委批准,并报区委组织部批准、备案,可予免职,并享受前4项工资平均数的150%作为生活补贴,一次性由区财政解决。

    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组织的管理对已建立党组织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由街道党工委直接管理,专人负责,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使非公有制经济党组织逐步走上规范化轨道;对不够条件建立的,由所在社区党支部组织党员参加组织生活,互相沟通感情,互相支持工作。

    (赵国亮、杨林松)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